阳关大道:通往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
阳关,这个充满历史痕迹的名字,曾是古时通往西域的重要关口。它位于现今甘肃敦煌的西南部,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关城。经过千年的洗礼,阳关的遗址和烽火台残存至今,见证着历史的沧桑。
在敦煌西南的南湖乡古董滩,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汉代文物,如铜箭头、古币、陶片等,据此推断,古阳关应位于古董滩附近,但已被黄沙所掩埋。北面墩墩山上的烽燧,是阳关仅存的烽火台。
汉武帝时期,为了将河西走廊地区纳入版图,设立了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在河西走廊西端,敦煌与西域交界之处,设立了玉门关和阳关两关。玉门关设置在先,阳关设置在后,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阳关。玉门关和阳关一北一南直线距离约50公里,且有长城相连,二关互为犄角,扼守着河西走廊西端,是汉代西陲最重要的两座关口,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
在汉唐时期,国力强盛,东西方交流频繁。丝绸之路作为连通西域、欧亚的商贸要道,非常繁忙。丝绸之路到敦煌后分成南北两条路,北线出玉门关,南线出阳关。南线就是阳关道,阳关相当于后世的海关,出入关是需要通关文牒的。相传玄奘取经后从西域返回长安就是走的阳关道。
如今的阳关大道尚存,宽约36丈(120米)。即使以现在的标准来看,这也是一条非常宽的路。可以想象,古代的人们看到阳关道后会是什么样的表情,难怪称之为“阳关大道”。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