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三不四开心网:易经智慧与贬义词的完美结合
在中国的古代经典《易经》中,每卦都分为六个爻,其中第三爻和第四爻正好处于中间位置。据传说,易经中的三、四爻象征着主体正道,有着端正的意味。因此,成语“不三不四”就有了行为不端的意思。易经的每个卦都代表着事物发展的六个阶段,而第三爻与第四爻正好处于这六个阶段的中间位置。在易经中,这象征着正道和大道。而“不三不四”则意味着一个人或一件事物不在正道或大道上,有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之意。
不过,“不三不四”这个词最早是出现在明朝施耐庵的《水浒全传》第七回中:“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上前来,莫不是要攧洒家。”后来,在清朝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三回中也出现了:“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由此可见,“不三不四”这个词在古代就已经成为了一个贬义词,用来形容人的行为不端、不正派。
总的来说,“不三不四”这个成语源于易经中的三、四爻所象征的主体正道,但后来被用来形容人的行为不端、不正派。这个成语至今仍然在广泛使用,人们常用它来形容那些不符合社会规范或道德标准的人或事物。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