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业救国:近代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与实践
实业救国是近代史上一种重要的社会政治思想,主张通过兴办实业来拯救国家。这种思想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并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前后达到了高峰。代表人物包括张謇、张东荪等。
实业救国思想的兴起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甲午战争后,一部分开明官僚、地主和商人积极主张发展民族工业,以挽救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为实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民族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把发展实业作为救国的重要方针。
实业救国思想的发展历程中,郑观应、张之洞等人都是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发展商业能够富国,富国就能御侮,从而达到救国的目的。张謇则是实业救国思想的实践者,他创办了多种企业,兴办学校,企图实现以实业所得来资助教育,用教育来改进实业,凭实业发展而救国的目标。
在五四运动前后,“实业救国”论盛行不衰。民族资本家大力提倡国货,抵制外国的经济掠夺,维护民族利益。他们的共同口号是:“振兴实业,挽回权利。”哲学家张东荪也曾鼓吹“实业救国”,他认为开发实业是唯一的要求,要增强国力就必须开发实业。
近代实业家张謇等人和张东荪提倡“实业救国”的动机是不同的。前者反映了实业界和开明人士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自强救国的进步要求。他们兴办实业,对发展社会生产力有一定作用,但是这种主张没有抓住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后者则是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反对实行革命与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种托辞。
实业救国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影响。虽然这种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促进国家富强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