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反思:教学细节与时间掌控的挑战
这篇短短的课文,虽然仅有77个字,却讲述了一个感人肺腑、流传千古的故事。这77个字背后,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尽管课文是以文言文形式呈现,但其内容相对浅显,通过注释,学生可以较为容易地理解文意。然而,本课的难点在于深入理解“知音”的含义。伯牙为何在知音子期去世后摔琴?这是因为伯牙深知知音难觅,子期的离世使他痛感到世上再无知音,琴也无需再弹。
在开始课文讲解时,我引导学生对“绝弦”进行探讨,理解其含义。我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时,要灵活变通,用自己熟悉的表达方式来阐述其意义。我进一步设疑:“俞伯牙是当时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为何在事业巅峰时选择不再弹琴?”这一疑问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深入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应读出称赞的语气,展现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而后半部分则应带着对伯牙孤独、绝望心情的理解进行朗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1、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作为一位著名的音乐家,俞伯牙的琴声不仅仅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描绘泰山峨峨和江河洋洋,他的琴声还会如何表现其他动人的场景呢?”学生通过想象,进一步丰富了对文本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我们一同探讨了“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等场景,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尽管这节课有一些亮点,但遗憾的是,由于时间限制,有些内容的教学显得有些匆忙,给人一种走马观花的感觉。部分语句的讲解也显得有些浅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细节的处理和时间的把握,以确保每一节课都能深入、完整地呈现给学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