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背后的贬谪缘由与生活感悟
苏轼简介与《记承天寺夜游》写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朝的一位杰出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和词人。他出生于1037年,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享年64岁。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的“三曹父子”齐名,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
苏轼的文学成就卓越,作品包括《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他的词作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和《定风波》等广受赞誉。然而,他的仕途并不平坦。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苏轼曾自请外任,历任多地官职。元丰二年,他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期间创作了《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黄州期间的一篇短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苏轼已被贬到黄州四年,且因“乌台诗案”的余波而不得签署公文,过着有职无权的闲官生活。尽管如此,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敏感。在这篇短文中,他描绘了月夜的美景,记录了自己当时的生活片段,并表达了对张怀民的深厚友谊和对知音甚少的感慨。
苏轼的这篇短文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更体现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即使在逆境中,他依然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用文字记录下来,与世人分享。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