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直言敢谏的贞观名臣,唐太宗的忠诚辅弼

发布时间:2024-04-25 16:39:26作者:荀强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败北之后,魏徵随其入关降唐,然而长时间未得重用。次年,魏徵主动请求安抚河北,获准后他乘驿马疾驰至黎阳(今河南浚县),成功劝说李密的守将徐世勣归降唐朝。不久,窦建德攻陷黎阳,魏徵不幸被俘。窦建德败亡后,魏徵重归长安,被太子李建成引为东宫僚属。他见太子与秦王李世民冲突日益,多次劝建成先发制人。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因早前欣赏魏徵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他,还任命他为谏官,并常引其入宫,询问政事得失。魏徵感激遇知音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性格耿直,常据理力争,从不委曲求全。某次,唐太宗问魏徵:“何谓明君、暗君?”魏徵答:“君之所以明,在于兼听;君之所以暗,在于偏信。昔日秦二世深居宫中,不见大臣,偏信宦官赵高,直至天下大乱仍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致使多地失守而不知。”太宗深以为然。

贞观元年(627),魏徵升任尚书左丞。当时,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亲戚为官,太宗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结果查无实据,纯属诬告。但太宗仍提醒魏徵:“今后要远避嫌疑,避免此类麻烦。”魏徵当即奏道:“君臣之间,应相互协助,义同一体。若只讲远避嫌疑,不讲秉公办事,国家兴亡尚难预料。”他请求太宗使自己成为良臣而非忠臣。太宗问二者区别,魏徵答:“良臣使君主成明君,子孙福祉无穷;忠臣则使君主成暴君,家国并丧,空留虚名。二者相去甚远。”太宗点头称是。

贞观二年(628),魏徵授秘书监,参掌朝政。时值长孙皇后听闻郑姓官员有一才貌出众之女,年仅十六七岁,便告知太宗,欲纳入宫中为妃。太宗下诏聘此女为妃,但魏徵闻知此女已许配陆家,便入宫进谏:“陛下为民父母,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今郑女已许陆家,陛下未详查即纳入宫中,若传出,岂合为民父母之道?”太宗听后大惊,深感内疚,决定收回成命。然房玄龄等人坚称郑女许人之事子虚乌有,陆家也递表否认。太宗半信半疑,再询魏徵。魏徵直言:“陆家所以否认,恐陛下后加害。其中缘由清楚,不足怪。”太宗恍然大悟,坚决收回诏令。

魏徵因敢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大怒,亦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故太宗有时亦对其敬畏。一次,太宗欲往秦岭打猎取乐,行装已备却迟迟未成行。后魏徵问及,太宗笑答:“初有此意,但惧你又直言进谏,故罢。”又有一次,太宗得佳鷂,置于肩上自得。见魏徵远来,急藏怀中。魏徵故意奏事良久,致鷂闷死怀中。

贞观六年,群臣请太宗封禅泰山以炫耀功德,唯魏徵反对。太宗问其故,魏徵答:“陛下虽有六德,但自隋末大乱以来,户口未复,仓库尚虚。封禅耗资巨大,百姓难承。且外国使节与远夷君长见中原虚弱,岂不生轻视之心?若赏赐不周,不能满足其欲;免除赋役,亦难报百姓之破费。此虚名实害之事,陛下何为?”不久,中原数州暴发洪水,封禅之事遂止。

魏徵:直言敢谏的贞观名臣,唐太宗的忠诚辅弼

贞观七年(633),魏徵代王珪为侍中。同年底,中牟县丞皇甫德参上书太宗,言修建洛阳宫劳民、地租多、妇女喜高髻等弊。太宗怒,欲治其诽谤之罪。魏徵谏道:“自古上书不偏激不能触动人主之心。请陛下思之。”并强调太宗近不爱直言,虽勉强包容,已不如前豁达。太宗觉其言有理,遂释皇甫德参,并擢升为监察御史。

贞观十年(636),魏徵奉命主持编纂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

站长推荐

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