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射的概念教学设计:深入理解与实际应用
映射的概念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深入理解映射的基本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清晰掌握输入值与输出值在映射中的对应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导入
1、我们回顾一下之前学过的单值对应和函数的概念。这些知识点是我们理解映射的基础。
3、我们来看几个具体的对应关系,判断它们是否满足函数的定义。
(1)M={1,2,3},N={3,4,5,6,7,8,9},法则:乘2加1;
(2)M=N*,N={0,1},法则:除以2得的余数;
(3)M= ,N=R,法则:(此处缺少具体法则,无法判断)。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进一步巩固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二、新课内容
现在,我们进入新课的学习——映射的概念。
1、我们观察几个具体的对应关系,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这些特点将帮助我们理解映射的定义。
2、我们给出映射的正式定义:设A和B是两个集合,如果按某种对应法则f,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a,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b与之对应,这样的对应叫做从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
在映射中,我们称A中的元素为原象,B中的元素为象。原象通过映射法则对应到象。
3、我们思考几个问题,以加深对映射概念的理解:
映射与函数的概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对于A中的“任一元素”,B中会不会出现多个元素与之对应?
集合B中的元素是不是都是象?是不是都有原象?
“从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与“从集合B到集合A的映射”相同吗?
通过这些问题,我们可以进一步理清映射与函数的关系,以及映射中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
三、典例分析
现在,我们来看几个具体的例子,判断它们是否满足映射的定义。
(1)A={1,2,3,4},B={3,4,5,6,7,8,9},f:A→B“乘2加1”;
(2)A=N*,B={0,1},f:A→B“除以2得的余数”;
(3)A=R,B={直线上的点},f:A→B“建立数轴的方法,使A中的数与B中的点对应”;
(4)A={x|x是三角形},B={y|y>0},f:A→B“计算面积”;
(5)A=R,B=(0,+∞),f:x →y=x;
(6)A=Z,B=Z,f:A→B“求平方”;(“求平方根”);
(7)A=B=N,f:x→x-3。
通过分析这些例子,我们可以总结出判断映射的要点,并加深对映射概念的理解。
四、练习与巩固
4、我们进行一些练习,以巩固所学内容。
从集合A={1,2}到集合B={5,6}的不同映射共有多少个?并画出示意图。
已知M={a,b,c},N={-3,0,3},则满足条件f:M→N,f(a)+f(b)+f(c)=0的映射有几个?
(x,y)在映射f下的象是(x+y,x²-y),则(-3,2)的象为;(2,-2)的原象为。
通过这些练习,我们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映射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反思与小结】
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映射的基本概念及其表示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具体的对应关系,我们找出了映射的共同特点,并给出了映射的正式定义。同时,我们还通过典例分析和练习巩固了所学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加深对映射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